您当前位置:CCTV中文 >> 央媒头条

五脏与情志:中医视角下的情绪研究

央媒头条 时间:2024年03月22日点击:6057本站作者:佚名

张小艳

 

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适应新环境、掌握生活新规律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加大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,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解压能力(情绪管理能力)。

上医治病,先治其心,治心先治神。这意味着对情绪的控制极为重要。在提及人的情绪时,我们经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。但在中医视角下,其实有另一套认识的理论和机制,那就是“五志”“七情”的体系。

五脏与五志的关系

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,脏腑关系着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。凡是人体有了病,无论大小,不管轻重缓急,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。无论是风邪外感,还是情志内伤,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,疾病也就随之上身。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,只有脏腑平衡,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,身体才能健康安泰。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到:“肝在志为怒,心在志为喜,脾在志为思,肺在志为忧,肾在志为恐。”这里明确提出了“五志”的概念,和五脏一一对应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中医理论中,五脏并不等同于我们理解的五个内脏器官。也就是说,五脏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,它是超形态的,是五类功能的代称,一个脏器可能囊括多个解剖学上的器官。

五脏提及的功能,既有生理性的,比如心主血脉、肝藏血、肺主气、脾主运化、胃受纳水谷、肾藏精主水等功能,也有超越生理的功能,比如,中医认为五脏也具备精神意识类功能,典型的就是“五脏五志”说,即心主喜、肝主怒、脾主思、肺主悲、肾主恐。

《素问》认为,“人有五脏,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”,这里提及的气,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,万物皆由气化生。这就将五脏和周围的环境,以及我们的情绪关联起来。

人们在生活中,可能因工作、家庭矛盾、孩子教育、债务、人际关系不和等方面等有不少压力。这些压力都会导致身体和内脏的不健康。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社会,出现刑事案件,同样也会伤及无辜。因此,环境、情绪、五脏之间是互联互通的,在互相影响。

中医情志理论认为,五脏和五志之间的关系,可以概括为“五脏养五志”与“五脏藏五志”。所谓“五脏养五志”,就是五脏是五志的物质(生理)基础,五脏对气的调和产生了五志。这意味着五脏可以调和五志。“五脏藏五志”所说的,就是五志是五脏的一部分,是五脏的生理功能。

总体说,五脏在不同的时空下,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,也即不同的五志。五志是五脏的生理功能,它随五脏的时空运动而变化,如春季怒主时,夏季喜主时,长夏思主时,秋季忧(悲)主时,冬季恐主时等。

可以说,五脏是一个中介要素,通过对气的调和,把外部的时空、情境等要素,用脏器气化的形式,表达为五志,也即情绪。但翻过来说,借助情绪的问题,我们也可以从脏器里找到它的问题。

可以说,情绪会伴随我们一生,和睦相处,情志护理有很多,说理开导、顺情从欲、移情解惑、发泄解欲,以情胜情,暗示聊天,药食同源,现在大街小巷有很多特色的中医馆,能拔罐,艾灸,针灸、排淤、经络推拿。

脏腑疗法也有很多中药秘方,这些特色的中医养生技能,为大家解决了疼痛和困扰,但根本问题还是要解决好脏腑与情绪和睦相处的关系,也要找对情绪产生的根源。

情绪与五脏的互动

在中医的心理研究中,五志七情属于病因学的研究范畴。最初提出七情理论的陈无择,在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中就提到寻求病因的重要性:“凡治病,先须识因,不知其因,病源无目。”

陈无择认为,七情往往来自于五脏,也会导致五脏的问题。“七情者,喜怒忧思悲恐惊是……七情,人之常性,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,外形于肢体,为内所因。” 

如果七情过于强烈,比如暴怒、狂喜、骤惊、过悲都可能导致身体问题,《黄帝内经》也提到,“大惊卒恐,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”。

因此,我们需要了解五脏与五志、七情之间的关系。

心脏(小肠)主心

一个人的喜悦的过程就好像人体的动力能源释放过程,可以形成原动力,当一个人的情心情喜悦时,身体是轻盈的,全身轻松,精力充沛,呼吸清新顺畅。食欲增加,食物化特别好。但突然过于大喜,也可造成气涣散而不收。古有范进中举而失忆,今有意外中大奖者而过喜,造成意外。

肝胆(胆囊)主怒

当一个人的肝气郁结时,最易形成情志问题。当怒气过大时会造成肝气郁结,肝气郁结第一个就累及肝胆。肝气郁结的人可能因某件事情就会异常愤怒,心里没有思绪。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引发焦虑,使人没有办法脱离烦躁的心情。这样干预更加严重,久之就会背痛、口苦、目涩、肥胖或消瘦。肝胆区不适,逐渐会形成胆囊炎、胆结石、甚至胆息肉。肝是没有疼痛功能,只能屡屡受苦,但久了肝功能会受损,发生病变,自己的身体,家庭,社会都会受到损失。所以一个健康的人会有良好的情绪管理。

脾(胃)主思

思考、思念,思虑。五行属土,人的思虑情绪主要是以脾表达,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当一个人沉浸思虑、思念,他的食欲就会下降,会出现胃部不适,语言特别少,甚至可以出现胰腺功能失常,身体的肌肉松弛,特别是女性月经失调。简单的人一定很快乐,内心很富足的人一定很幸福。脾好的人,运动一定好,肌肉健康,人自然更漂亮,再好的药也治不了心思病。再好的化妆品不能让人身心愉悦。

肺(大肠)主忧和悲

人因忧和悲伤,往往都会哭泣流涕,涕是肺分泌的,肺主气又主皮毛,当一个人悲伤过度,肺部就会出现病变。皮肤也会粗糙、暗湿、无光。大肠也会出现各种问题。当废气不及可导致肠蠕动功能下降,会造成便秘、痔疮、便血。很久以前,老人气不足,会引起便秘,这也叫“老年病”。而现在很多中青年出现了便秘,大部分都是过于忧和悲造成,有很多小孩也逐渐出现这个问题,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要掌控情绪,而不能让情绪控制自己。现在很多中青年人出现便秘,大部分人都会遇到各种悲伤的事情。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,不仅是为了自己身体,也是一种是责任。

肾,膀胱主恐和惊

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和净水机,每天要负责过滤和清洁2000升血液,把血液中好的东西留下,把代谢后废物排出去。

当我们惊恐过度就会影响到肾脏的功能,人体气机运行,恐会导致上焦气机堵塞而不畅。气迫下交,就会出现下焦病(肾和膀胱),也可出现心神不交。因为心肾相交,惊恐过度,会出现吓尿,遗尿和漏尿等状况。

五脏与五志的调和

一个人的情绪活动和脏腑是息息相关和互相影响、相互制约。一个不良的情绪,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,当脏腑的功能不正常时,也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。脏器是一个中介所在,将气转化为情绪(五志、七情),反过来又会受到情绪影响。

因此,许多情绪问题可以通过脏器的调和来解决,而一些脏器问题,也可以借助对情绪的舒缓来解决。

比如我曾经接触过一个11岁的男孩,家长就因为他隔三差五尿床而烦恼。虽然看过不少医生,但未能完全解决问题。后来,和孩子聊的过程中,我得知孩子最怕的是晚上回家,最怕爸爸检查作业,最怕考试。与家长深度细聊后,爸爸放宽了学习上的要求,也不再动不动就威吓孩子,尿床的问题随之解决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这就是与肾脏相关的问题,心理问题返回到脏器上,造成脏器的问题。

也有通过解决脏器问题推动心理问题解决的案例。一个29岁的女孩,在失恋后一直食欲不振,导致身体日夜消瘦,全身无力,半年内两次晕倒住院,但出院后依然没能复原。

后来,经过对气进行脏腑归位法的中医调理,她的情绪也有一些缓解,在密云水库观光时,面对优美的自然环境,她突然感到饥饿,心情也开始愉悦起来。

这就是天人合一理念下的中医治疗方式,通过对气的调节,以及对脏腑的按摩,让人的情绪可以慢慢调和与恢复。

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,也有大量借助按摩、针灸推动情绪治疗的方式与方法。比如有些研究者就认为,通过耳穴的按摩可以达到缓和焦虑的作用。

按照《厘正按摩要术》解释说:“耳虽为肾窍,而五脏所结。”通过耳穴上与肝脏相应区域的按摩,可以对肝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。“郁不离肝”, 抑郁、焦虑等情志异常可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,肝穴的按摩可疏肝解郁……

按照前面的理解,情志与五脏,并不是完全外在于环境的,气通过五脏表现为情绪,而情绪又反馈回五脏。在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视野下,自然环境、独特的情境与时空、个人的情绪之间,是一个互相交融、反馈的系统。我们的情绪问题可以借助脏腑按摩与针灸来缓解,而脏器问题有时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来舒缓。

在焦虑、烦躁日盛的今日,五脏与五志、七情的理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。


免责声明:网站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!